学院简介

发布者:经济与管理学院发布时间:2016-03-24浏览次数:5945

一、历史沿革

1.1980年,设置企业管理专业,开始招收企业管理本科,后因接受世界银行贷款而改办企业管理专科。

2.19811988接受常州市委组织部委托,招收培养八届经济管理专业干部班。

3.1983年开始招收企业管理专科普通班1986年开设财务会计专业,1988年开设工业外贸专业,1995年开设市场营销专业。

4.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三个本科专业,并在当年开始招生工商管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2001年市场营销开始招生。后又相继获批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和酒店管理等本科专业。

5.2003年,撤销经济管理系成立工商管理学院。2007年,因学校内部学科专业调整变动,原隶属质量工程学院的工业工程专业并入工商管理学院,并撤销工商管理学院,同时成立经济与管理学院。2015年,学校内部学科专业再次调整,原隶属人文社科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归并至经济与管理学院。

二、办学定位

经济管理类专业紧密结合学校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目标,将产教融合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立足常州、服务江苏、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培养适应地方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胜任中小型企业经管类业务和管理岗位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

三、专业设置、师资队伍与实验实训条件

目前经济与管理学院是学校下属规模较大的二级学院。设有经济系、工商管理系、财务管理系、管理工程系、电子商务系等5个专业系,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物流管理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工商管理专业为校级重点专业,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和电子商务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产教融合示范专业。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与职称较合理、专业能力较强、富有生机活力的师资队伍。入选江苏省级各类人才工程项目(333工程、青蓝工程等)10人。目前,专任教师队伍中有教授、副教授48名,博士42名,在读博士12名。目前,在校生(含留学生)1800余人。

学院建有中心实验室、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科学工作能力实训示范基地和常州市物流装备与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实践教学场所面积1377㎡,拥有仪器设备454台(套),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近630万元,能够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实验实训。

学院办学成果丰硕,先后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江苏省高等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在一系列大创项目、学科竞赛中学生表现优异、屡创佳绩。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一等奖、江苏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大赛、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比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级各类奖项。2019年学院知一学生团队的大创项目常州星匠创意文化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凭着先进的技术手段、富有前瞻性的设计理念,荣获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国贸专业学生团队参加第五届东方财富杯全国大学生金融精英挑战赛获得全国亚军。学院志愿者服务小队获全国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中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摄影奖;知一获全国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中镜头中的三下乡优秀视频奖。

四、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覆盖了工商管理学、应用经济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学科。工商管理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经过几轮建设,2021年获批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在人才开发与创新创业管理、智慧物流与智能制造管理、文旅休闲与生态文明管理、数字财务与金融风险管理等学科方向形成了一定特色。学院依托“江苏高校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建有文化企业管理协同创新分中心,基于“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建有“大运河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常州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研究院”“常州市社会科学院数据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州市创新创业与改革发展研究中心”“新能源产业战略发展研究院”等科研平台。

近年来,学院教师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1项,获市(厅)级及以上奖励50余项,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9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各1项。在《管理世界》《会计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管理工程学报》《旅游学刊》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多篇课题研究报告、成果得到常州市主要领导批示并被政府决策部门采纳。

五、社会服务

学院充分发挥经管类学科和专业资源优势,注重产学研合作,多方位开展社会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与常州市发改委、社科联、财政局、统计局和总工会等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并承接了大量政府和企业的培训项目,如常州市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百千万工程”培训、常州市农业局、常州市商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市、额敏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等各类干部专题培训班;为中国人寿保险、常柴股份、天马集团、千红药业等多家知名企业开展定制化管理培训,为本土中小企业举办多期常州市本土化总裁班;与南京理工大学、华球国际、江苏财鑫等高校和知名培训机构联合开展MBA、ACCA、CMA等教育培训项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产教融合、社会服务的成果为经济与管理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六、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院重视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知名大学在师生互访、学术交流、合作培养人才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物流管理等专业招收来自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克兰等国的留学生。跟踪国际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最新进展,提高了学院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的水平以及学院的办学水平,不断彰显了学院的办学特色。

七、发展愿景

秉承“进德、修业、经世、致用”的理念,围绕学校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战略,以立德树人为育人使命,坚持“在服务常州中获取资源,在扎根常州中打造特色,在贡献常州中提升能力”的发展取向,全面落实产教融合“4+1”方案,锻造产教融合和创新创业教育两大特色,建强师资队伍,推进人才培养变革,提升学科水平,深化校地合作,按照亮好“六盏灯”、创建“强经管”的总体思路,涵育常工文化,为早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经管类学科而不懈奋斗!

数据更新至2023年5月